就是这样一支50余人的同伴志愿者队伍,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发挥积极能量,为新患大病的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支持,以“生命感动生命”。
二、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的理论支持
“社工”与“志愿者”两工联动。首先,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发挥其专业性、职业性等特性,引领志愿者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使得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志愿者则在其中,发挥人力、人际网络等优势,为服务提供大量服务人员、物资资源、场地等,支持社工服务的发展,使得服务人员充足、服务物资丰富等。这样的两者联动,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工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提升专业服务品质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志愿者在两工联动的工作中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人类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和情感、尊严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前两项为物质需求,后三项为精神需求,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如下图所示)。志愿者一般超越了物质需求的阶段,比较重视自我,从中得到新的人生启迪从而不断成长。由于这些同伴志愿者都曾经是大病患者,从大病的折磨中走出来,他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一般都已步入老龄,物质方面的需求减少,他们更加关注精神需求,他们更加需要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同伴志愿者是由服务对象发展过来的,处于大病中的他们,社工从优势视角出发,发掘他们的自身优势,使其更快的从大病的绝望中走出来,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帮助更多的人。
(三)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表明,志愿者活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社会资本产生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种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志愿者活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他们形成的网络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三、同伴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
服务社十分重视同伴志愿者在工作中的作用,积极从多方面加强同伴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培育,发现好的苗子。同伴志愿者队伍是不断壮大的,在日常的工作中,社工及同伴志愿者积极发现好苗子,并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同伴志愿者的行列,为社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抓好培训,每年组织4次培训,形式多样,有老师授课,有外出参观。项目周期内会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活动,如大桥、江浦和平凉工作室开展“萌芽”同伴志愿者培训;控江、四平及五角场工作室开展“同伴志愿者心理情绪自助”小组培训活动,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志愿者们讲解与重大病患者交流沟通时的技巧,并通过“模拟实战”的形式对同伴志愿者进行指导。在进行培训课程的同时,也会组织进行户外拓展活动,去志愿者服务基地等进行学习交流,如2016年3月,服务社组织同伴志愿者赴上海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纺织博物馆和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流学习,亲身体验了对方志愿者亲切、耐心的服务,之后双方就志愿者服务理念、服务心得等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搭建平台,发挥作用。社工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积极发挥同伴志愿者的作用。在个案经济帮扶中,当接触到初患大病,情绪低落的对象时,社工与同伴志愿者一同上门进行慰问,同伴志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在节日慰问中,同伴志愿者同社工一起把慰问品送到服务对象的手中,并就服务对象的近况进行了解;在项目活动中,同伴志愿者积极协助社工开展活动,利用自己的社区网络,积极发掘有效资源,为社工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进行激励,鼓励参与。同伴志愿者在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服务社对他们的作用充分的认可,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同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如在项目周期结束时,都会在各个街道进行优秀同伴志愿的推选,在项目成果展示会上会对推选出来的优秀同伴志愿者进行风采展示,授予荣誉证书等等。
下面是两位同伴自愿者的亲身经历:
“我也是一名重大病患者,记得刚患病时,是四平工作室的社工多次登门开导我,为我阴暗的生活注入了一缕阳光。后来,在社工的帮助下,我又认识了许多同伴,在他们的鼓励下,我重新站了起来,坚强地面对生活,并且也成长为一名同伴志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舞还处在悲伤中的同伴。”(四平同伴志愿者:胡剑勇)
“我生病后郁郁寡欢,是和泰爱心服务社给了我生活的快乐。社工们把我们这些素不相识却有着各种困难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搞联欢、做手工,学做各种点心,一起分享欢乐,我常常把学来的手艺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动手,边做边吃享受着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不仅如此,和泰还把我们带出去,欣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结识了许多同病相怜的伙伴,有了朋友的相互关怀、照应,不再孤单一人与病魔抗争。在此感谢社工们对我们的百般关爱和关心!”(定海同伴志愿者:陈礼香)
志愿者工作为这些曾经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带去了阳光,让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才使得服务社的工作更加完美。
作者:巩洋洋,助理社工师,社会学专业硕士,杨浦区和泰爱心服务社街道驻点社工。